文章轉載自:http://www.tahsda.org.tw/newsletters/?p=1514#.VCPh__mSzWy
一.簡介:
B群鏈球菌(Group B streptococcus)簡稱GBS或Streptococcus agalactiae,是一種革蘭氏陽性菌(Gram Positive cocci),在顯微鏡下呈鏈狀外觀。
主要存在於人體腸道、陰道和泌尿道系統。GBS通常和人和平共存,成年人很少會致病,除非是年紀大,或是罹患癌症等慢性病導致抵抗力降低時,則可能會發生敗血症、肺炎、腦膜炎、骨髓炎等。大約1/3成人的腸道和1/4婦女的陰道存在GBS菌落,也可經由性接觸傳染。
據衛生署統計,平均每約5位孕婦中,就有1位感染GBS,大多是沒有症狀,僅2~4%有泌尿道發炎,極少數會發生絨毛膜炎或敗血症。雖然GBS為陰道中之正常菌叢,若懷孕婦女感染GBS,在生產過程中新生兒經過產道時或破水後,會有50%的機率受到母親生殖道或肛門直腸附近的GBS感染,有0.1~2%會發病,造成呼吸道方面的症狀,引起新生兒肺炎、腦膜炎,甚至敗血症等症狀,最嚴重可能造成死亡。
GBS除了會造成新生兒感染外,也有懷孕婦女感染GBS而發生早產、早期破水、羊膜腔炎或產後子宮發炎,甚至流產、死產的案例發生。
二.感染途徑和臨床症狀:
B群鏈球菌感染可分為早發性與晚發性兩種型態;早發性B群鏈球菌感染,大約佔80%,會在出生七天內就會產生症狀,90%新生兒在出生24小時內即出現症狀。主要是垂直性感染,帶B群鏈球產婦在生產過程中,新生兒經過產道而感染。常見的症狀包括肺炎、腦膜炎、敗血症等症狀。另外,新生兒也可能在子宮裡受到感染,尤其是破水時間愈久,感染的機會愈高。
晚發性B群鏈球菌感染,大約佔20%,會在出生七天後才會產生症狀,有時甚至3個月後才會發生。主要是平行感染,被週遭環境感染,大多是母親或照顧者接觸傳染。常見的症狀以腦膜炎為主,而感染此型存活下來的新生兒約有30~50%有嚴重的神經系統後遺症,主要包括腦性麻痺、腦積水、學習障礙、智力障礙、運動障礙、聽力或是視力受損等情形。
感染型態 | 早發性 | 晚發性 |
發病時間 | 7天內,90%24小時內 | 7天至3個月 |
感染途徑 | 垂直感染(新生兒經產道) | 平行感染(母親或照顧者) |
臨床症狀 | 肺炎、腦膜炎、敗血症 | 腦膜炎 |
預防方法 | 抗生素 | 勤洗手、洗臉 |
三.篩檢方法:
- 懷孕婦女在妊娠35~37週進行GBS細菌培養篩檢。
- 醫師採用一般細菌培養採集棒,先在陰道口約2公分內採樣(不需使用陰道擴張器),再用同一支採集棒在肛門口深約1至2公分輕輕旋轉採樣。
- 將採集棒送至檢驗科,接種到5%羊血培養皿置於35±2℃含5%CO2的培養溫箱18~24小時以後,再觀察是否有疑似B群鏈球菌菌落生長。
- 若有疑似B群鏈球菌菌落生長,則進行鑑定和抗生素感受性試驗。若無則再延長培養時間至48小時後再觀察。
四.篩檢結果統計:
臺安醫院檢驗科GBS篩檢近年統計
統計年份 | 孕婦篩檢總人數 | 結果呈陽性人數 | 陽性檢出率% |
2004 | 1467 | 217 | 14.8 |
2005 | 2063 | 320 | 15.5 |
2006 | 2162 | 355 | 16.4 |
2007 | 2093 | 302 | 14.4 |
2008 | 1904 | 238 | 12.5 |
2009(1~6月) | 808 | 112 | 13.9 |
五.其他輔助篩檢方法:
- 抗原檢測:
種類繁多包含色層分析法、乳膠凝集法…等。檢測檢體是否存在GBS抗原,檢出結果會受菌量濃度所影響,所以檢體必須有高濃度GBS菌量才能獲得較靈敏的檢驗結果。 - DNA檢測:
是最新發展的檢測方法,不受菌量多寡、不論死菌或活菌,皆能檢測出來,但費用較昂貴。
但目前臨床上產前GBS篩檢還是以細菌培養為主,其他篩檢方法為輔。因為其他方法無法獲知抗生素感受性試驗結果。
六.GBS感染的高危險群:
懷孕產婦若有下列狀況時,須給予預防性抗生素治療(intrapartum antibiotics prophylaxis;簡稱IAP):
- GBS細菌培養篩檢結果呈陽性,且應禁止性活動。
- 上一胎發生新生兒GBS感染。
- 懷孕期間曾發生泌尿道或產道感染GBS。
- 羊水破水超過18小時以上。
- 生產早於37週。
- 待產孕婦發燒超過38度以上。
另外,帶GBS菌孕婦在產前抗生素治療,隔週後細菌培養八成變成陰性,但數週後又會復發群集菌落。其可能原因有:
- 抗生素對腸道GBS效果有限。
- 孕婦體質容易從環境感染GBS。
- 經由性接觸相互感染。
因此建議在產前一個月(35~37週)再進行GBS篩檢,不需要提早開始篩檢。若首次篩檢以後4週尚未生產時,應於產前再做一次GBS篩檢。
七.結語:
美國婦產科學院於2002年11月29日新聞稿公佈,呼籲婦產科醫師應該在孕婦懷孕35至37週進行B群鏈球菌的培養篩檢,或者是在生產的過程當中評估B群鏈球菌的臨床危險因子,如果發現有需要再進行預防性治療措施,以避免新生兒在生產過程中受到感染。
GBS新生兒敗血症,有時發病進展很快,常常令人措手不及,預防勝於治療,與其在產後診斷治療不如在產前篩檢預防。目前我國健保對於孕婦GBS篩檢並無給付,但研究顯示篩檢可以降低約七成的新生兒垂直感染,因此建議孕婦仍可採自費方式執行此篩檢;也希望健保局能將它列入產檢注意事項或給付事項內,鼓勵醫師對孕婦篩檢GBS,以預防其造成嚴重之新生兒感染。
作者:臺安醫院檢驗科醫檢師 楊植煒
出處:臺安醫訊第138期
文章轉載自:http://www.tahsda.org.tw/newsletters/?p=1514#.VCPh__mSzWy